論現在台灣佛教後繼者之養成

      由世尊開創的佛教,分成南傳、北傳弘揚到亞洲諸國之後,近代更流傳至歐美等國。擁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之佛教,今天所以能普遍於全世界,乃是優秀後繼人才輩 出,代代相傳,把佛教弘傳開來的原故。當然有了傑出的後繼人才,佛教可以興盛,出了不理想的後繼者,佛教就將衰敗,假如連後繼者都斷絕,佛教將會滅絕。因 此,站在弘揚佛教的立場,後繼者的養成將是個重大課題。今天學術會議的主題,也就是基於此理念而訂定的。

      論起現在台灣佛教後繼者的養成,現在台灣佛教後繼者的培養機構,有傳授佛教教育的佛學院以及傳授三壇大戒的傳戒法會。戰後的台灣佛教教育,以慈航菩薩在中 壢圓光寺開設講習會為發端,如今總計台灣全省的佛學院以及佛教研究所,將近有二十個佛教教育機構。但是,在這些教育機構學習的學生,不僅有出家眾,而且也 包括了在家眾。

      這些在家的學生,畢業之後不一定出家,尚不能算是佛教的後繼者,就那樣離開佛教的也有。又出家眾雖在佛教的教育機構接受教育,如果沒受過三壇大戒,比丘、 比丘尼的資格無法取得,因此通過三壇大戒的傳戒會,是必要之事。所以,台灣的佛學院和研究所,是提升僧尼學識的教育機構,傳戒會才是真正佛教後繼者養成之 處。這種情形與其說它是台灣佛教的特色,不如說它是依循佛教戒律規定之下的產物。

      台灣戰後的傳戒會,開始於西元一九五三年。現在,依據中國佛教會的規定,每年舉辦一次。雖然當時求戒者不太踴躍,如今,受戒之風已開,因此,每年求戒者逐 漸增加。現在,將前年妙通寺的傳界會及去年元亨寺的傳戒會略作介紹,藉以檢討台灣佛教後繼者的養成問題。

      前年妙通寺三壇大戒的求戒者,比丘是一三二名,比丘尼是三四三名,合計四七五名。其比率,是比丘27.8%,比丘尼72.2%,比丘尼多出44.4%。

      從年齡來說,比丘僧二十歲以上,三十以下的有五十名;三十一歲到四十歲之間的有三十五名;四十一歲到五十歲之間的有十五名;五十一歲到八十歲之間的有三十 二名。三十歲以下的有37.9%,三十一歲到四十歲之間的有26.5%,也就是說四十歲以下的青年僧占有64.4%。比丘尼方面,二十歲以上,三十歲以下 的有一四六名;三十一到四十歲之間的有七五名;四十一歲到五十歲之間的有四十名;五十一歲到八十歲之間的有八二名。三十歲以下的是42.6%,三十一歲到 四十歲之間的有21.9%,也就是說四十歲以下的年輕者佔有64.5%。

      其次,學歷方面比丘僧大學畢業者二五名佔19%;高中三五名占26.5%;國中二六名佔19.7%;小學四六名佔34.8%。比丘尼大學畢業者四二名佔 12.2%;高中一二0名佔35%,國中三八名占11%;小學一0八名佔41.8%。

      去年元亨寺三壇大戒的求戒者,比丘一二一名,比丘尼四一七名,沙彌三名,沙彌尼六名,共計五四七名。其中,男僧佔22.7%,尼僧77.3%,尼僧之數多 了54.6%。

      再從年齡來說,比丘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的四五名;三十一歲到四十歲之間的二一名;四十一歲到五十歲的十五名;五十一歲以上四十名。三十歲以下占37.2%, 三十一歲到四十歲的17.4%,就是說四十歲以下的青年僧佔54.6%。比丘尼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有一五四名;三十一歲到四十歲之間的有82名;四十一 歲到五十歲之間有48名;五十一歲以上的有133名。三十歲以下的佔36.9%,三十一歲到四十歲之間的佔19.6%。也就是說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佔 56.5%。同時,對於比丘五十一歲以上的老人佔有37.2%,比丘尼佔有31.9%之事,是值得注意的問題。

      學歷方面,比丘:大學以上的有十三名佔10.7%;佛學院八名佔6.6%;高中四十名佔33%;國中以下六十名佔50%。比丘尼:大學以上者三七名佔8. 8%;佛學院五七名佔13.7%;高中八三名佔9.9%;國中以下二四0名佔57.6%。

      傳戒會的時間曾經有二、三次是五十三天的。一般來說都定三十二天。在這三十二天的戒期中,求戒者要學習禮拜、披著法衣、過堂等一些出家者必備的基本行儀。 同時,還要聽講戒法。而且在第十六天要受沙彌(尼)戒,第二十四天受具足戒,最後的第三十二天受菩薩戒。如此,取得菩薩比丘(尼)的資格,才能成為一個真 正的出家人。

      如上所述,妙通寺傳戒會比丘尼之數多了比丘43%,而元亨寺傳戒會的比丘尼數比比丘多了55.6%。台灣戰後的傳戒會,除了一九六一年基隆海寺傳戒會比丘 之數比比丘尼多35%之外,歷年以來每每都是比丘尼之數比比丘多了很多。而且,海會寺傳戒會的男性求戒者,多數是退役軍人,是一種特殊的情況。關於為何台 灣女性出家者眾多之事,因未曾深入研究,其正確的原因尚無法了解。但是,台灣尼僧數目之多,力量之堅強,對台灣地區佛教之活動,有著龐大的貢獻,這是不可 否認的事實。

      關於五十一歲以上的求戒者,在妙通寺時,男性三十二人佔24.2%,女性八二人佔女眾23.9%,到了元亨寺傳戒會時,男性四十人佔32.2%,女性一三 三人佔31.9%。每年的傳戒會都是如此,老人出家者相當的多。本來,僧伽的責任就是要負擔如來家業,弘揚佛法,濟度眾生。老年的出家者,把寺院作為晚年 的寄託處,修行辦道之事,本無可厚非,但是如從荷擔如來家業,弘法利生的貢獻來說,是值得考慮的。依據現在台灣老人出家者眾多之事看來,教團和寺院將因而 老化,並且,將因此產生種種的問題,對於此事,有值得慎重研考的必要。

      其次,再看求戒者的社會學歷,妙通寺男僧大學以上學歷者19%、高中26.5%,尼僧大學以上學歷12.2%,高中35%。又元亨寺男僧大學以上學歷者 10.7%、高中33%,尼僧大學以上學歷者8.8%、高中是19.9%。這些數字是把在求戒中佔了多數,而且學歷大抵皆低的老人出家者包含在內所做的百 分比,如果只以年輕僧尼人數計算的話,它的%數字,會提高很多。但是佛教後繼者一般學歷的提昇,是迫切之事。

      又以接受佛教教育的層面觀之,元亨寺求戒者男僧中有6.6%,尼僧有13.7%,當然,這也是以全部受戒者為總數計算之下的百分比,實際上,接受佛學院教 育的,僅限於年輕僧尼。因此,如果總合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年輕僧尼人數比率計算的話,男僧是18.8%,尼僧是37%,這個數字,還是很低的。

      上面所記妙通寺求戒者中,沒有佛學院教育的數字,原因是我的調查資料中沒有記錄,但在佛學院中受教育的,我想30%左右應該是不會錯的。然而,僧尼身為社 會群眾之領導者,負有弘揚佛法的責任,今後非致力於學歷的提高不可。

      在過去中國本土有很多的大叢林,出家者受完戒之後,就依止於大叢林,學習行儀,修行辦道。又,各大從林皆有嚴格的清規,全體住眾必須嚴加遵守,所以在大叢 林中住得愈久,愈能鍛鍊出優秀的僧伽,大叢林也就成為優秀僧尼的養成處。而現在的台灣,因為沒有大叢林,出家者對於基本行儀的學習,唯有仰賴傳戒會。但 是,傳戒會的期間三十二天,看起來似乎不短,然而,在這三十二天裡,除了要學習出家者應具備的基本行儀法則之外,又要聽講沙彌(尼)律儀及比丘二百五十 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,還有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。其間,戒律的傳授就要用掉六天,說實在,雖然有三十二天,但時間仍然不太足夠。因此,受完戒後,還必須 親近良師,繼續學習行儀、研究佛學、認真修行。又求戒者之中,要求延長戒會時間者大有人在,因此對於此事有認真考慮的必要。

      現在的台灣,因為只要受完三壇大戒,取得僧尼資格後,不需經過住持資格的考試,就可擔當住持,因此,受戒後不久,就被聘任某寺住持,或自建寺院,自任住持 的不乏其人。由於沒有住持資格的限制以及能自由的創設寺院的原故,這數十年來,寺院的數目已大大的增加了。尤其是利用民屋設立佛堂、精舍的,有顯著的增 加。但是,寺院雖然增多,寺院的人(僧尼)卻普遍的不足,這對台灣佛教的發展,並不是好現象。

      妙通寺傳戒會中,二十歲到三十歲的男性求戒者有五十人,元亨寺傳界會中,二十歲到三十歲的受戒者也有四十五人。每年的戒會都有四、五十個年輕比丘,照理說 男僧後繼者應該是沒問題才對,但事實上,男僧的流動性特別大,有受戒後不久,隨即還俗的,或者自行到山中修苦行的,或者離開師長,四處雲遊的。能夠定下心 來,真誠的隨侍師側,精進佛道的,或在佛學院求學的,寥寥無幾。所以,現在台灣佛教男僧後繼者之缺乏,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問題。

      目前,台灣佛教後繼者之問題,有僧尼學養之提高,僧團制度之建立,以及青年之增加等事項。對於僧尼學養之提昇,除了目前的佛學院等佛教教育機構之外,設立 佛教大學是迫切需要的。對於此事,中國佛教會正積極的籌備進行中,其實現之期應該是指日可待了。

      至於僧團的制度,我國近代高僧太虛大師的時候,就有感於必要性,師著作了整理僧伽制度論(1915年著)、僧制今論(1927年著)、救僧運動(1927 年講述)、建僧大綱(1930年講述)、建立現代佛教住持大綱(1930年著)等書,期望能建立僧團制度,鞏固中國佛教僧團。很遺憾的是,此事終究未能實 現。僧伽制度,對於中國佛教的延續和發展,是非常重要之事,因此站在佛教最高指導機關的中國佛教會,就於此事的推動,必須積極的、全神投入才行。

      現在,台灣青年僧之缺乏問題,可以說是最大的問題。然而,這不僅是台灣,在香港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等華僑佛教圈中,其問題更是嚴重。聽說日本的寺 院子弟們,大部份不想繼承父親住持之職者不少,這不就顯示著日本佛教也出現了後繼者問題了嗎?

      這種後繼者問題,不但是佛教,就是天主教等宗教團裡也存在著。一九六三年,我以中國佛教訪問團的成員之一,訪問亞洲諸國時,參觀了菲律賓的神學院。根據其 負責人所說,神學院的學生逐漸地在減少,也就是說想成為傳教士的寄望者已在減少中。最近,台北天主教教會的王主教也說,台灣天主教會方面,也為了後繼者問 題感到困擾。問其如何採取對策時,回答的是,由於目前家庭計劃的關係,一般家庭只有男女各一人,如果讓唯一的男孩去當傳教士,那是非常困難之事,只好獎勵 教徒多養一男孩,讓其成為傳教士。宗教後繼者之欠缺,是因年輕人遠離宗教所引起的問題。讓年輕人生起信仰心,培養宗教熱誠的後繼者,是賦與現在宗教領導者 的重要課題。